【上海,2025年7月17日】在即将到来的世界肝炎日之际,由上海市医学会医学病毒学专科分会学术指导的「2025年第六届病毒性肝炎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明道楼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汇聚了国内优秀的病毒性肝炎研究专家,围绕乙肝、丁肝、戊肝等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和防治展开深度交流,吸引了超过一百位学者参与。
会议在病毒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钟劲教授的开幕致辞中拉开序幕。首场专题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的张欣欣教授、维通达生物的高级副总裁尹明博士、以及上海市血液中心的副主任王迅博士共同主持。张继明教授则深度解析了《2025EASL乙肝防治指南》,并与《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进行了深入比较,特别强调了2025年版EASL中首次推荐TAF用于妊娠期妇女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创新。
随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的王麟教授带来专题报告《戊型肝炎动物模型》,介绍了戊型肝炎病毒分型,并列举了三种感染HEV病毒的动物模型,展示了HEV治疗的新思路。南方科技大学的张振锋博士也做了关于《靶向抑制细胞内丁型肝炎病毒复制的策略》的报告,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目标方向。
在会议的下半场,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黄玉仙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于德敏博士、以及杭小锋博士联合主持。维通达生物的首席科学家苗振川博士介绍了病毒性肝炎小鼠模型的多种类型及其应用,并总结了维通达在肝病研究中的贡献,展示了自身研发的多个小鼠模型及药效成功案例。
复旦大学的陈捷亮教授分享了《干扰素与慢性乙肝治愈研究》的成果,探讨了干扰素在抗病毒及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以及在慢性HBV感染中的潜在治愈能力。而邓强博士则为大家介绍了《溶酶体功能调控乙肝病毒感染及病理机制研究》,揭示了慢性HBV感染与晚期肝癌之间的联系。
在提问环节,参会学者就乙肝治愈标准和丁肝靶向治疗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形成了激烈的学术碰撞。随后,钟劲研究员主持的专家圆桌讨论涉及了病毒性肝炎在基础研究中的挑战、临床需求及动物模型的应用等方面,引发了深入的思考。
张继明教授在会议总结中提到:“此次会议展示了中国学者在肝炎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中的引领性成果,助力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威胁。”作为本次世界肝炎日特别活动的主办方,维通达生物的尹明博士也指出,维通达自2000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构建基因编辑动物模型,为基础研究与行业应用搭建桥梁,体现了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的品牌理念。
维通达的研究服务平台涵盖了多种传染性肝病研究,包括HBV、HCV、HDV及HEV。我们自主研发的Hu-URG小鼠和相关模型为传染性肝病、药物代谢等领域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同时,维通达在乙肝药效服务领域也作出了显著贡献,支持多家研究机构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并助力新型乙肝疗法的临床试验。
关于我们,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维通达生物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疾病模型动物的发展,专注于基因修饰和人源化动物模型的研究。我们的团队在动物模型研发领域积累了超过二十年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物模型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科研及临床试验中。